行情进展到9月份,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目前处于“牛市”了。投资者从指数的涨幅也不难看出,25年截止到9月7日,全A指数涨幅19%,上证指数涨幅14%。
正当投资者想大展拳脚的时候,9月初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。9月2日-4日,三个交易日,上证指数为-2.83%,全A指数-3.74%,平均股价-5.80%。正当大家很担心指数走弱的时候,9月5日、6日两天又强势反弹。各个细分行业指数和标的更是大幅波动,很多投资者也会感觉持股体验不好。指数牛市中迎来了暴涨暴跌的环境,面对如此折磨人的场景,投资者如何应对呢?
同行们已经做过了很多相关研究。国投策略研究表明,回顾历史上A股的大牛市,尽管成因、持续时间和涨幅存在较大差异,但每轮牛市都会经历两轮比较明显的波动,期间大盘指数震荡调整,平均持续20-40个交易日(均值33个交易日),期间回撤在10%-20%之间(均值14%)。而这些牛市中的调整大多数时候与资金面、情绪面相关,而和基本面关联性不大,尤其是对于市场过热、监管收紧、外围风险的担忧会暂时打断牛市进程。对于波动调整期间的市场特征,如果是基本面驱动牛市,风格切换并不显著,市场交易主线依旧清晰;而流动性驱动牛市,在震荡调整区间往往有剧烈的风格切换,例如大盘切换至小盘,价值切换至成长等等。
这波行情从换手率角度看,过快上涨往往意味着市场短期调整压力上升。历史经验显示,在牛市中途阶段,换手率高点常引发阶段性回调,但并不改变长期趋势。自6月底以来,AI为代表的科技类标的拥挤度在8月底升至40%以上,接近年初高点水平,创业板算力板块的成交量亦接近年初峰值。牛市中途阶段赛道股短期过热往往会带来结构性分流。
尽管市场如此大幅波动,尤其是以AI等科技类标的大幅回调,给投资者的热情降温。但是整体环境向好,市场成交量维持非常高的水平,“存款搬家”的大背景下,也很难得出行情很快见顶的结论。
按照以往的经验,投资者可以做出如下选择。首先的应对策略是“拥抱低渗透率赛道”。毕竟按照目前的产业趋势,未来几年会是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过程,那行业的成长、标的高增长都会不断吸引投资者进入;其次是选择筹码结构好的次优赛道,投资者前期集中涌入了产业发展逻辑最强的领域,拥挤度过高,一旦有低于预期的情况出现就会出现大幅波动,容易给投资者带来损失;最后也可以找一些预期很低的优质低波动白马标的,牛市环境下等待提升估值的机会,同时也可以在等待中等到更好机会。